第一講:迎接「企業美學」的時代
多數人聽到企業管理,第一個印象總是「企業金學」:企業恆以獲利為目的,企業管理的意義就是有效地管理企業的各項資源以便達到投資獲利的目的。事實上在工業革命之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企業員工基本上仍然被簡單地視爲「生産資源」的一個要素,而企業管理人的功能就是協助老闆「擺平」員工以便發揮成產的效率。二戰後由於科技進步自動生産漸漸標準化,管理的中心才開始慢慢放囘「人性」的層面,再加上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借助電腦的威力而大幅躍進,「組織行爲學」(内容含溝通、領導、激勵等)和「人力資源管理」後來也變成管理教育中的核心科目,可謂之「企業人學」的時代。從「企業金學」發展到「企業人學」當然是一個進步,但是我檢視了許多「組織行爲」和「人力資源」的相關書籍,發現這些理論或是方法依然擺脫不了「企業金學」的魔箍:例如人性管理的目的是爲了降低員工離職率,激勵的目的是爲了提高生産力等等。近年來因爲企業醜聞太頻繁,所以「企業倫理學」又引起了一陣風潮。如果企業經理人都重視倫理,那麽企業違法脫序、不合社會道德的行爲必然減少許多,「企業倫理」可以説是「企業人學」時代的最高境界了。但是我卻仍然若有所失,總是覺得還缺一樣東西,那個東西是什麽呢?
我大概花了半年以上的時間,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思考這個問題。很巧的是我因爲喜好翻譯英文詩歌,所以我的閲讀範圍從詩歌進入了文學史,再從文學史伸展到美學,最後從美學進入了哲學-我終於在哲學大師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理論中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企業人學」的下一個進展必然是「企業美學」。根據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第一個純粹理性批判是關於人的思想及認識原則的,是邏輯學的範疇,其目標為「真」;第二個實踐理性批判是關於人的意志及道德原則的,是倫理學的範疇,其目標為「善」;第三個判斷力批判是關於人的情感及審美原則的,屬於美學的範疇,其目標為「美」。如果企業的理性邏輯是獲利,那麽「企業金學」就是企業管理的「真」。如果企業倫理的目的是道德,那麽「企業人學」就是企業管理的「善」。剩下來的唯一可能:如果企業的價值判斷是情感,那麽「企業美學」就是企業管理的「美」了。因爲企業管理人在決策的過程中掌握著決策的權力,他可以遵循也可以突破原來的遊戲規則,他有自由採用或創造自己喜歡的領導風格。而許多管理決策充滿了化機運為神奇的藝術,創造出引人讚嘆的非凡價值。這個時候,企業管理人就像一個藝術家,他的決策就像一個藝術品,市場是他的現實世界,而員工就是欣賞者了。這四個要素(藝術家、藝術品、現實世界、欣賞者)滿足了「企業」可能成爲「美學」的必要條件。
由於康德強調審美的「無功利性」,所以「企業美學」的境界必然超越「企業金學」和「企業人學」。由於我堅決相信美感的經驗會帶給人生更多的快樂和意義,我展開熱情的雙手迎接「企業美學時代」的到來。
第二講:企業美學的本質
什麽是企業美學?可以拆開來了解,企業部分暫不贅言,什麽是美學呢?美學(Aesthetics)最簡單的定義就是“研究美感的學問”。因爲康德哲學的三大批判用的是非常學術性的概念,我想用另一個比較淺顯的方式來説明:古希臘人把人的心理分爲「知」、「意」、「情」三個層面,知研究真,與之相應的是科學;意研究善,與之相應的是倫理學;情研究美,與之相應的就是美學了-其實希臘人的「知、意、情」和康德的三大批判是對應而不相悖的。所以美學要研究思考的對象就是「情」。每個人對不同的事物都會產生感覺和情緒-亦即「情」,而「情」的外在顯露方式如果不刻意隱藏的話就是「態度」。但是並非所有的態度會令人產生「美感」,知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舉例説明,當主體(人)面對客體(審美對象,譬如一棵松樹)時可以採取至少三种態度:認識態度、功利態度、和審美態度。認識態度攸關“它是什麽?”,目的為求「真」;功利態攸關“它有什麽用?”,目的為求「善」,審美態度則攸關“它是否能帶來快感?”,目的即為求「美」。若主體將本身的認識態度和功利態度暫時排除開,只留下審美態度-現象學(Phenomenology)之創始者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將此稱爲“放入括弧”(bracket),意即“暫時存而不論”-則主體就能夠透過「心理距離」而成爲「審美主體」,而客體也因爲被「距離化」而成爲「審美對象」。由於審美主體已經用欣賞(尋求快感)的目的來看待「加括號」後的審美對象,「主客一體」(即美感)便構成一次「審美事件」或「審美現象」-這和康德強調的審美的「無功利性」,要旨也是一致的。
然而美感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根據審美心理學的「移情理論」,當審美主體把自己的潛在情感「投射」到審美對象(客體)的時候,便和審美對象渾然成爲一體,美感即因此產生。移情之一是把靜止的對象賦予動能,例如磐石望似飛鳥;移情之二是把事物視爲人類,例如清風在低語;移情之三是把自己的情感賦予事物,例如落花是離人淚;移情之四是把客體的外貌賦予象徵,例如將安靜視爲莊嚴。換言之,「情」本來是主體的,客體本來是無情的,當主體把自己的情緒移入客體之中,並且感覺到客體也有了「和我一樣」的情感,到達「我就是客體、客體就是我」之「情景合一、物我同一」的境界,「美感」即產生。反過來說,美感是由「客體形象」加上「主體直覺」而產生的「形象直覺」-由於主體直覺,客體形象才能成爲「審美形象」;由於客體形象,主體直覺才能成爲「審美直覺」。在審美事件中,主體直覺和客體形象是缺一不可的。
了解了美學的内涵,我們要再問:企業決策能否產生美感的享受?傳統上西方美學比較尊崇藝術審美而貶抑現實審美,西方人多認爲自然物和社會物缺乏藝術品所具有的審美深度。然而東方人卻與西方相反,尤其中國美學一向認爲「生活即藝術」-亦即現實、社會和藝術具有形同的本質。如果生活亦可美如藝術,「企業美學」的可行性也應是毋庸置疑了。
企業美學第三講:企業美學的實踐
在《企業美學第一講》中,我借用康德的三個批判來分析「企業美學」和「企業金學」、「企業人學」的焦點差異,在《企業美學第二講》中,我借用「移情理論」來説明「美感」產生的心理原因。在本文《企業美學第三講》中,我將借用著名的人本心理學大師馬斯洛(A. Maslow, 1908-1970)的「自我實踐理論」來説明「企業美學」的實踐方法。企業組織本身是抽象的,所以實踐企業美學的主體必然是相關的人,包含投資人、經理人和員工等。人類雖然身為萬物之靈,仍然有各種自然的生理及心理欲望,馬斯洛著名的「需求層級理論」將人類的欲望分爲三個層級:當人處在低級生活品質狀態的時候,要的是生理和安全;當人處在中級生活品質狀態的時候,要的是歸屬、愛和尊嚴;而當人處在高級生活品質狀態的時候,最想要的就是自我實踐和審美感動了。換言之,如果企業金學的重心是爲了滿足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企業人學的重心在滿足歸屬和尊嚴的需求,那麽企業美學的重心即在於滿足自我實踐和審美的需求了。更具體一點地說,自我實踐指的是「工作價值和存在價值的融合」,審美感動意謂「高峰經驗的忘我享受」。
根據馬斯洛畢生的研究,自我實踐者既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完人」,自我實踐者所以熱愛工作,是因爲他們覺得工作中蘊含著自己存在的終極價值。亦即他們熱愛的其實是自己的存在價值,而非工作本身-他們並非為工作而工作,而是爲了滿足自我實踐的欲望而享受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中,工作變成了遊戲,所以工作本身成了快樂的泉源。自我實踐者通常較能包容他人、獨立自主又富民主素養、樂於與人平等而真誠地相處、保持童心追求成長與創新,不以自我為中心、明辨是非常擇善固執。最後,其我實踐者較常經歷具豐富美感的「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由於現代商業文化重視實用、功利,往往把人類的行爲當成獲取目的的工具。但是馬斯洛發現在東方哲學中常強調「渾然忘我」的美妙經驗:當主體全身貫注在客體的時候,可以獲得一種「單純的喜悅」(pure delight)。這種喜悅蘊含珍貴的生命價值,其本身就是生命的一個終極目標,而非工具手段。當主體處於這樣的「高峰經驗」時,會覺得自我與外在統合為一,心中的掛礙一掃而空,潛能發揮得更灑脫,更爲自信、勇敢、洋溢幸福。這樣的感覺令人有「不虛此生」的感動,因而彌足珍貴,這樣的經驗就是審美的經驗。
總之,企業美學就是讓組織充滿遊戲的氣氛、創新的氣氛和和諧的氣氛,讓員工們有機會充分發揮潛能,進而把工作價值和生命價值合而爲一,而有機會享受「高峰經驗」的美感。企業的決策者們如能常常提醒自己:守住自己的本性、堅持獨立思考和反叛的精神、多一些童真少一些世故、多一些遊戲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欣賞少一些不滿,那麽你的組織便有可能成爲「企業美學」的溫床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