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蘋果的iPod上市後,改變的不只是蘋果電腦,就連音樂業界、家電業界,都受到了波及,產生重大改變。乍看之下,iPod不過是一個攜帶型的音樂播放器,為什麼可以影響到三個那麼大的產業呢?





明碁集團設計長王千睿在近日的一場演講上表示,台灣科技產業目前在技術和品質上,都已日趨成熟,在原有的規格產品力上的差距,則逐漸減少,因此必須在差異化上找到產品的契機。

這個差異化就是指企業如何從價格競爭,轉變成為價值創造的思惟。這個價值創造的思惟,則需要跟使用者貼近、追求顧客最大利益。

許多設計公司都知道,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對於產品創新有多重要,因為大家都知道「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道理,但落實在組織層面,要像蘋果或Nokia那樣,成為真正以使用者需求為經營策略的組織,並非那麼容易。

台灣企業長期以來習慣於節省成本,較少投資在大規模的使用者研究上,因此無法透過互動去瞭解使用者真正的需求,造成創新的瓶頸。

但是專家表示,只要用對人和工具,即使是很簡單地花一個下午,和使用者接觸聊天,也能收集到相當有用的資料。

設計概念融入管理細節中

近年來,歐盟看到美國Google、3M等企業不斷推出世界級的創新產品,也開始檢討研究,為什麼同樣的創新,不能在歐洲發生。

他們發現,過去在企業內部,都是In-house R&D,關起門來做使用者的功能測試。而目前企業創新最重要的、也是最先進的方法學,是到田野裡面去,觀察使用者的活動,去把他們的生活形態描繪出來。而這需要在企業內部,架設出一個創新組織來,進行系統性的創新思考。

像是工研院劇本應用實驗室總監余德彰發現,在工研院做了二十多年的劇本應用設計研究,直到最近這一兩年,開始有一線大廠來尋求他們的服務,「企業慢慢開始發現,不真正進入情境,瞭解使用者,是沒有辦法設計出好產品的」。

像是P&G為了自公司內建立能夠製造出消費者及顧客所需的商品創新架構,委託IDEO成立了名為健身房「GYM」的創意中心,在中心裡教導主管設計思考,還集合公司以外的人才,組成設計委員會。

Nike、GE、P&G、麥當勞、英特爾等,都開始把具備設計課程的大學,當做人才的寶庫,想從當中尋找有能力主導技術革新的人才。

台灣企業從OEM邁向ODM成熟的此刻,更該重視的,是設計的思惟,如何能夠融入管理細節,創造出更多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059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